最新突破专递——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题论坛

10月14日,由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题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聚焦CGT领域从前沿探索到产业转化的关键挑战,在技术浪潮与临床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探讨如何突破现有范式,实现从科学发现到治疗方案的实质性跨越。

论坛展现了CGT领域的中国原创科研前沿亮点:全能性重编程、非病毒写入、自免治愈模板、数字细胞引擎四条路径齐头并进的技术突破态势。体细胞重编程自iPSC获诺奖以来持续升温,但“多能”之上仍有“全能”天花板——无法模拟胚胎外组织、也难以跳过生殖细胞创建生命;体内AAV为基础的基因药物则受限于表达短、免疫原性高;自免病百年治疗徘徊于“免疫抑制”而非“免疫重建”;AI虽加速药物筛选,却苦于缺乏高质量单细胞数据与可解释框架,临床前与临床之间断层明显。演讲嘉宾介绍的最新科研进展令人十分期待突破这些困局的前景。

清华大学丁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其实验室最新发现一种化学方法,可将小鼠体细胞诱导并维持于全能性状态,并实现进一步的胚胎发育。该体系为研究早期胚胎发育提供了新模型,也使治疗性重编程跳出传统细胞或组织生成的框架,朝着“无生殖系参与的生命创建”迈出关键一步。其团队正开发非破坏性、实时动态成像+多组学整合平台,希望在培养皿内完成细胞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记录,从而为干预节点提供高精度坐标。就像他说的:“如果我们能拍一部细胞的电影,而不是一张照片,我们就能真正理解生命。”传统单细胞测序只能给出静态“剧照”,而细胞真正的命运藏在连续帧里。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指出,生命结构的模块化与可编程性使“重写基因组”成为现实。其团队以合成生物学思路改造哺乳动物基因组,利用尚未发表的R2逆转录转座子系统,无需病毒载体即可将完整基因拷贝精准插入人基因组,原代T细胞写入效率超15%;开展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基因治疗转化研究并在1/2期临床中实现患者平均视力提升20个字母。这些发现为“一次性给药、持续疗效”的体内基因药物提供了非病毒、大片段、可编程的工程化路径——“如果我们能写出基因,就能重写生命。”


在难治性自免病的临床探索中,上海长征医院王晓冰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取得的多项实证:STAR-T(YTS109)在难治性 SLE/狼疮肾炎患者中实现更深、更持久的 B 细胞清除,带来 SLEDAI 下降、蛋白尿转阴等多指标改善;iPSC-CAR-NK 在系统性硬皮病中显示对皮肤与肺功能的多维获益;UCAR-T(TyU19)在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与弥漫型硬皮病中观察到体内良好扩增与两月级 B 细胞清除。团队同步搭建多中心临床网络与统一 SOP/CRF,建立响应预测与个体化给药模型,推动细胞治疗向“标准化、可复制、可规模化”演进。通用型 CAR 细胞并非自体方案的简单工程替代,而是将自免病带入一次性或低频干预、兼具可及性与一致性的新范式。其临床与产业价值,正由概念验证迈向体系化证据与规模化应用。

北京开睿生命科学研究有限公司研究员赵义分享了“生物学基础模型赋能的干扰响应预测”。他指出,干扰响应对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至关重要,但实验室检测成本高昂。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可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提前预测细胞干扰后的状态,从而筛选药物或干扰基因,节省时间和成本,提升命中率。其团队开发的CREformer模型,基于基因表达顺序和多任务训练,提升了预测效果。他还提到虚拟细胞概念,即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行为,未来有望与实验室实验形成闭环,加速药物研发。可以说这一项工作不仅是在模拟细胞,也是在构建一个数字生命体。

学者风采

来自产业视角的论坛嘉宾结合政策、资本与工艺“三面镜”展开分析研判,共同梳理并指出了CGT创新技术实现产业高质量转化的路径方向。过去数年,CGT赛道炙手可热,监管路径与支付瓶颈仍是挑战。资本盛宴背后,企业普遍面临:前端,自体工艺成本高、靶点扎堆血液瘤;中端,分段生产、真实世界证据规则模糊,质控与数据合规缺口大;后端,医保支付标准未定,资本回报路径不清。如何穿越冷静期并锁定早期估值,已成为产业当前焦虑的核心问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吴朝晖分享了对我国细胞治疗政策的思考。他指出,我国在细胞治疗监管的不断探索中,逐步确立了按药品监管的路径。近日《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条例》的出台,明确了包括CGT在内的生物医学新技术的管理框架,但技术转化路径仍需后续实施中进一步明确。细胞治疗先行先试虽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技术风险和伦理问题,仍需考虑试什么和怎么试的问题。未来,从与国际接轨和产业化的角度看,按药品转化仍是CGT的主旋律。政策机遇让中国有望凭借清晰监管窗口和庞大IIT人群成为全球CGT转化效率最高的试验场。“路径清晰+试验人群庞大+监管灰度可控”三要素叠加,使中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可把IIT数据直接用于注册审评的市场,预计平均缩短临床前至上市周期12~18个月。

千骥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春燕从行业与投资双视角指出,CGT凭借明确而持久的药效正由罕见病、肿瘤向常见病延伸,赛道年复合增速约23%,2033年市场规模有望破千亿美元;其多样性、创新性导致“无章可循”成为转化最大痛点,需同步评估非临床、临床、CMC、注册及商业化风险-获益比,并借助中国IIT资源优化配置、提速转化。她预期,伴随监管成熟与资本助力,中国将在未来十年由全球新药研发的“快速跟跑者”迈向“前沿创新领导者”。她认为:“中国CGT的黄金时代不是过去,是正在发生。”

艺妙神州CEO何霆着重阐述了实体瘤新型CAR-T设计,以及临床需求驱动分子发现、工艺开发与转化并行的核心产品开发策略,生动演绎了一条从实验室发现到最终惠及患者的“中国化”转化路径。他指出,GCC靶向CAR-T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最新数据:中高剂量组ORR达50%,OS超过18个月,而现有指南疗法仅6个月。“CAR-T实体瘤‘中国方案’进入倒计时”,这让CGT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关键一环从困难重重变得触手可及。

本次论坛呈现了CGT领域从实验室基因写入到临床CAR-T治愈,再到计算机数字细胞的前沿突破;同时,围绕政策、资本与工艺阐明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中国CGT正把“原创”从口号变成可验证的数据、可落地的工艺、可预期的回报。作为承办方,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致力于以新模式和机制支持顶尖科学家,开展前沿性、开拓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院长鲁白教授指出“真正的原创药,是靶点新、机制新、技术新,是从0到1的突破。”上海正以先行者的姿态把First-in-class的旗帜插到全球版图——而坚实的基础正是来源于“敢于从0到1”的文化土壤。

学者风采

滚动至顶部